制造舆论,王莽篡权自诩“功德”
在中国历代夺权、谋权者中,王莽是一个最善于制造舆论的人,而其制造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,便是暗示,鼓励大臣上书,为他歌功颂德。
例如,分明是他花钱托请人买了一对白雉来献,便有群臣上书,称他有安定宗庙社稷之勋功,于是,他被封为安汉公。
例如,分明是他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为皇后,却先奏请广选历代圣贤公侯之女,等到众多女子名单都报了上来,他惟恐自己女儿德才貌均不如人,不能人选,会便宜了别人,便威胁要将自己女儿的名字撤下,口头上却说自己德望还不够高,自己女儿才德低下,不配与别人的女儿一同入宫。于是,引得一般庶民、书生、百姓纷纷伏阙上书,说安汉公的女儿不做皇后,还有哪个女子配做皇后?王莽这一番假推假让,不只把舆论造足了,还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,增加了25600顷的封地、2万斤黄金、2万万钱的聘礼。
不过,在此以前所造的舆论,虽然高潮时起,声势不弱,但大都缘事而发,不免有点零敲碎打的性质,等到他准备篡汉自代时,便需要有一种更全面的、更系统的、更有理论深度的舆论了。于是,有一个叫陈崇的人,上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奏书,大肆称颂王莽的功德。奏书一开始,采用排比的段式将王莽的功德归纳为十二个方面,如“贫而乐、富而好礼”,刚正不阿、不畏强权,“深执谦退、推诚让位”,去奸除恶、功追周公……等等等等。总之,“此皆上世之所鲜,禹稷之所难,而公包其始终,一以贯之,可谓备英!”是古今第一完人。结论是,有非常之功,当有非常之报。于是,以莽代汉的结论也就呼之欲出了。王莽篡权成功,取代汉帝,国号为“新”。
如果纯粹从文章学的角度而言,这份奏书的确是一篇好文章。开头十二段,每一段列举王莽功德的一个方面,又都以“公之谓也”作结语,写得条贯分明、气势磅礴;但又不限于罗列事实,又以古人事迹作类比,以圣贤之言为依据。有了这样一个丰富、坚实而有力的铺垫,最后的结论自然水到渠成,极具逻辑说服力。
一个政治家,能将舆论造到这种程度,也可谓“上世之所鲜,禹稷之所难”了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