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
kutushu2024-05-13286
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与平民百姓无缘,只有官吏才有资格退休。
据史料记载,退休制度始于战国时期,当时叫“致仕”。所谓“致仕”,就是“还禄位于君”,即交还权力之意。
汉代官吏退休后一般不给俸禄,但可举荐一嫡亲子弟为官。从东汉章帝始,退休有了俸禄。《后汉书》记载,尚书郑均在位时为官廉洁,章帝特赐给尚书俸禄终身。可见,受俸禄养其终身的前提是“为官清廉”。
唐朝时,对退休作了十分严格的规定:五品以上的官吏方可允许退休,否则必须侍君终身。从那时起,退休者一律减发其在位时俸禄的一半。
北宋的退休制度基本上沿袭唐朝。所不同的是,退休要得到皇帝恩准,不然,得不到禄米。到宋真宗即位后,所有的退休者都可拿原职位禄米的一半。但两种人例外:一是功劳卓著的将领,经皇帝许可,可领全部俸禄;二是凡年满70岁的官吏,不论品级均可退休。
南宋时,七品以下官吏退休前可以晋升一级,属安慰性质。而七品以上的官吏待遇更优惠,可以给其亲属一至二人授予低级官衔。
明朝对官吏退休的年龄作了新的规定。《大明会典》记载:“文武官六十岁以上者,皆所致仕。”
此外,宋朝还首创了“退而不休”的风气。一般官吏退休后必须解职,禁止干涉政事,但个别身体强健、“官名甚好”的官吏在退休后被视为“智臣”,随召随到,参与政事研究,可不必每日上朝。
另外,“病退”也始于宋朝。有些官吏虽未到退休年龄,若身体有病,无法理事,可以提前退休。宋朝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官署的办事效率。
我国古代官吏退休后,少数留住京城,多数告老还乡,终其天年。
网友评论